首頁 搜索 分類
您的位置:首頁 » 裝修設計 » 3樓和4樓之間的客廳之間的隔層能敲嗎
問題 【局部設計】  【歸檔】15年09月24日

3樓和4樓之間的客廳之間的隔層能敲嗎

問題描述 客廳之間的隔層多大比較合適?在3樓和4樓之間的?
網友回答
 最佳答案 樓面上的活荷載,也就是你放的傢俱,人員等荷載,注意不要超過200公斤每平米就沒事。其實這裡說的沒事,是具有很大安全可靠度的,也就是說你超標一些都是沒問題的。你需要注意的是,螺栓和鋼樑的防腐問題,只要鋼結構不腐蝕嚴重,那50年是規範設計建築物的一般期限。另外,就算真超標嚴重了,鋼結構要破壞了,幸好,鋼材是塑性變形能力很強的材料,在荷載超標後會逐漸發展很大的變形,之後才可能斷裂。
2015年09月24日 00:00

3.4米跨度,一米左右的間距,120mm高的H型鋼,作為樓板的支撐梁,應該說強度剛度都是不錯的水準了。

2015年09月24日 00:00

黑色的為鋼筋混凝土剪力牆——結構受力構件,是不能拆除的;

 相關用戶問答
  • 現在天花板漏水的處理方法大致有兩種,傳統的防水補漏和最新的CPC防水補漏,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,從經濟上、時間上和施工便捷的角度看,最新的CPC防水補漏技術都要先進。從防水補漏專業的角度看,建築漏水,原因通常都是防水層被破壞或者穿孔,傳統的防水補漏措施就是拆除瓷磚或地板磚,重新製作防水層,再做防水性能的測試,合格後再鋪地板磚或者瓷磚。這個防水補漏的過程中,地磚的拆遷費,人工費,新購瓷磚的費用,等等加起來,一個普通的浴室大致高達要1600元。而採用最先進的CPC防水補漏技術,一個普通的浴室材料費大致是普通的一半,並且人工費可以免除,從價格上看,CPC防水補漏技術要實惠。兩種防水補漏的方法從施工方面看,傳統的防水補漏步驟複雜,拆遷瓷磚,重做地板防水層,做防水性能試驗,重新鋪設地面磚或者瓷磚。而CPC防水補漏的步驟就很簡單了,首先把地面清洗乾淨,等地面完全乾燥後,把CPC防漏劑均勻塗抹到地面知道徹底乾燥為止。從施工上看,CPC防水補漏技術是便捷可取的。從時間上看,最新的CPC防水補漏技術有著很大的優勢,全過程最多3天就可以完工,而傳統的防水補漏技術最少要一周的時間。時間對於營業機構來說是最重要的,節約了小錢,回頭賺了大錢也是人之所趨。從時間因素來說,CPC防水補漏技術也是最合理的。通常情況下,假如是新房子,那應該在鋪磚之前就做好防水處理,地面+牆面30CM高全要塗防水材料,起碼塗2遍。防水材料通常都是膠類化學品,氣味很大,不建議大面積表面處理。其他材料工業上用瀝青做防水堵漏,家用肯定不考量的,危害健康。不過假如是舊房子通常都是預製板的縫隙漏水,那都是水泥砂漿填的縫隙,根本不起防水作用。即便你在天花板上加現在的防水材料那水也會從旁邊漏出來。除非你把整個天花板和牆面做防水處理,那工程量叫一個大。這樣的話水就進牆了,不解決問題。

  • 今年比較流行現代簡約、簡歐、田園風格的裝修,客戶更多的傾向於簡單實用耐看的風格

  • 您好,家居中門對門的情況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風水方面不利的影響,廚房門正對大門,正是其中的一種不利格局。那現在看一下如何用合適的方法來化解這些門及閘相對的情況。一、化解門對門最簡單而實用的方法就是掛放門簾,我們可以在門上懸掛一個門簾,可以選擇不同材質的門簾,如果是天然水晶珠簾等效果會更好,這樣不影響使用,也比較美觀,可以解決門及閘相對的問題。二、前面講過,門是氣口,如果兩個門相對的話,我們不用的時候,應該經常的把兩門關閉,這樣可以防止空氣的氣流流通,這樣就會減少對氣場的影響,但注意此方法的化解方法稍弱,適合比較小的房子。三、如果兩個門相對的話,房子空間比較大,可以設立玄關屏風,可以把兩門之間的氣流隔斷,從而來化解門及閘相對的風水問題。四、在前面大門和廚房門相對的時候講過一個化解方法就是用植物,這個方法也適用其他門及閘的相對的時候,化解方法是在門及閘之間放置比較高的大葉植物,注意最好是多葉的植物。五、在門及閘相對的時候,可以放置武帝銅錢,這個也是風水化解門對門時比較常用的一個方法,五帝銅錢的用圖很多,所起的作用也大,可以放在兩個門的下面,這也是一個較好的化解方法。希望能幫到您。

  • 建築工程上的話呢,就要具體去測量下了,有些是允許的距離上的範圍的呢,有些就是比較危險一點的,所以這方面的話,建議你可以諮詢下相關的工程師傅,這樣的話會比較準確一點的,或者你可以看下一些建築工程上的書籍,裡面應該是有詳細的介紹的,就會知道這種距離是否是有影響的了,不過最好還是實地測量下比較妥當一點。

  • 下水管是公共的地方,而且如果不是上下戶主導致的損壞,出現了任何的問題都需要整幢樓一起來解決。這個問題最好就先聯繫物管,然後通過物管聯繫整幢樓的業主,進行資金的分攤。

地圖 隱私 臉書 聯繫
搜索
喜欢就按个赞吧!!!
点击关闭提示